一般公式
附加經濟*=稅后利潤-資本費用
其中:稅后利潤=營業利潤-所得稅額
資本費用=總資本×平均資本費用率
其中:平均資本費用率=資本或股本費用率×資本構成率+負債費用率×負債構成率
上述公式從西方會計學和經濟學的角度看是正確的,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使用這個公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上式的稅后利潤是營業利潤減去所得稅額后的余額;而我國現行制度中的稅后利潤則是指利潤總額減去應交所得稅后的余額。
第二、上式中的營業利潤是指息稅前利潤,即營業利潤中包括利息費用在內,而我國現行制度中的營業利潤卻不包括利息費用在內,利潤總額中也不含利息。
第三、上式中的總資本是西方經濟學中的資本含義,相當于我們通常所說的總資產,而不是會計平衡公式(資產=負債+資本)中的資本含義。
第四、上式中的平均資本費用率是以資本(或股本)費用率和負債費用率為基數以資本構成率和負債構成率為權數的一個加權平均數,正確確定資本(或股本)費用率及負債費用率是計算平均資本費用率的關鍵。
但是,從一些介紹和應用EVA的文章看,往往忽視了這些問題,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誤解和錯誤。如有人直接將經濟附加*的公式寫成:
附加經濟*(EVA)=稅后利潤-股本成本-借貸成本
由于我國稅后利潤中已經不包括利息,再減借貸成本顯然是重復計算了。同理,稅后利潤減資本費用也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另外,有人甚至將股本成本(或費用率)定義為股票股利總額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將借貸成本(或負債費用率)定義為借貸利息與企業總資產的比,而后又將同分母的兩個指標加權平均求得平均資本費用率,這明顯是錯誤的。我覺得應用EVA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要求將其規范化,具體計算公式應改為:
修改后公式
附加經濟*(EVA)=息前稅后利潤-資金總成本
其中:息前稅后利潤=利潤總額-應交所得稅+利息支出
資金總成本=總資產×綜合資金成本率
其中:綜合資金成本率=平均資本成本率×資本構成率+平均負債成本率×負債構成率
其中:平均資本成本率=∑(各種資本成本率×各該資本構成率)
平均負債成本率=∑(各種負債成本率×各該負債構成率)
上述各公式所用指標或名詞的含義與我國現行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制度的規定相一致,這有利于EVA的正確計算及推廣應用。根據上式現列表計算說明如下:
表中的利潤總額、應交所得稅、利息費用、總資產等可直接根據會計帳簿或報表查得;各種負債成本率及平均負債成本率根據有關教材的公式和會計資料計算求得;資本成本率的確定并不是按實際會計資料計算,而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標準計算。
其他公式
另外,根據我國會計利潤中已經不含利息費用的特點,計算附加經濟*也可直接用下式進行:
附加經濟*=利潤總額-應交所得稅-資本總額×平均資本成本率
附加經濟*計算表 金額單位:萬元
項目 A企業 B企業
利潤總額 140 16
加:利息費用 25 6
減:應交所得稅 50 5
息前稅后利潤 115 17
減:資金總成本 105 15
總資產 830 120
乘:綜合資金成本率 12.8% 11%
資本:權數 70% 37.5%
平均資本成本率 14% 16%
負債:權數 30% 62.5%
平均負債成本率 10% 8%
附加經濟* 8.76 3.8
按上列數據:甲企業EVA=140+25-50-830×(70%×14%+30%*10%)=8.76
乙企業EVA=16+6-5-120×(37.5%×16%+62.5%*8%)=3.8
由于附加經濟*都為正值,如果結果為正值則說明兩個企業有經濟效益。
預算EVA計算
EVA(經濟增加值)的計算是根據其定義展開的。
EVA=營業利潤-資金資本成本
資金資本成本包括債券資金資本成本和股權資本成本。
債券資本成本包括**債券所付出的代價,一般企業有借款利息、手續費支出的,這些都可以在報表中獲得;
股權資本成本是根據股權總額與資本成本率計算得出的,股權資本成本率可以用企業的凈資產報酬率代替。
http://www.cngscw.com